当前位置:首页 > 吃瓜 > 正文

雨前情报 氢能汽车商业化发展加速;大型交流会议击穿航空发动机产业信息栓塞;华微打破国际芯片垄断_各类不锈钢密度一览表

导语:  6月18-20日,全球首款氢发动机-电混动乘用车——广汽传祺E9氢混版将在2025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大会暨展览会(FCVC2025)上亮相。  广汽传祺E9氢混版搭载自主研发的钜浪-氢混动系统,实现...

  6月18-20日,全球首款氢发动机-电混动乘用车——广汽传祺E9氢混版将在2025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大会暨展览会(FCVC 2025)上亮相。

  广汽传祺E9氢混版搭载自主研发的钜浪-氢混动系统,实现氢电双驱模式,自示范运行以来,已累计安全行驶超10,000公里,并在园区通勤、短途接驳、加氢充电等多场景中验证了氢动力系统的安全性、动力性、环保性、经济性及加氢适配性,为氢能汽车商业化提供了实践范例。

  据雨前不完全统计,2025年以来,宇通汽车、东风汽车、飞驰科技、中国重汽、质子汽车、丰田汽车、现代汽车、庆铃汽车、海马汽车等9家知名车企在氢能汽车赛道布局推广方面进展显著。

  其中,宇通汽车在郑州、北京、张家口、唐山等十余个城市已累计推广氢燃料商用车近3500辆,累计安全运营超1亿公里;东风汽车已开发十余款氢燃料电池车型,涵盖出行、物流、环卫等乘商全场景,累计销售超6000辆氢燃料电池车;飞驰科技已累计推广各类氢燃料电池汽车近4000辆,安全运营里程约2亿公里,累计为交通领域减少碳排放约20万吨……氢能汽车正在成为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布局推广的新风向。

  从布局推广方式看,一是车企自主研发,如宇通汽车,经过十余年的研发积累和沉淀,产品具有加氢时间短、续驶里程长、寿命长、经济性优、低温环境适应性好、安全可靠等优点,产销规模稳居全球第一梯队。二是战略合作,如质子汽车与北京亿华通、上海神力、上海舜华达成氢能产业战略合作,现场签约氢能商用车225辆。三是示范应用,如海马汽车参与示范运营第一个项目的海马氢燃料电池汽车7X-H单车累计行驶里程突破3万公里,总行驶里程超80万公里,为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提供实践样本。

  一是改变汽车行业竞争格局。氢能汽车的加入将打破纯电动汽车(BEV)主导的清洁能源市场格局,形成“纯电+氢能+混动”的多元技术竞争。同时,纯电适合乘用车,而氢能适合卡车、客车等长途重载,相应车企按细分市场调整战略,形成市场差异化竞争。例如,丰田、现代聚焦氢能商用车,特斯拉坚守纯电。此外,一些具备技术储备的初创企业 (如Nikola) 或传统能源巨头 (如壳牌、中石化) 可能基于氢能产业链 (如储氢瓶、电堆) 门槛高的优势切入汽车领域,成为新的竞争者。

  二是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结构转型。车企布局氢能汽车将倒逼加氢站建设,促进绿氢 (可再生能源制氢) 产业发展。例如,中国规划2030年建成1000座加氢站,欧洲通过“氢能银行”补贴基础设施。氢能汽车需求还可能推动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消纳 (利用过剩电力制氢 ) ,优化能源结构。

  车企对氢能汽车的布局推广将重塑交通能源体系,但影响程度取决于技术突破高度、成本下降速度及政策支持力度。短期来看,氢能汽车将与纯电车互补发展;长期若绿氢经济成熟,氢能汽车或成为重载、长途领域的终极解决方案,而纯电车则将主导日常短途出行。这一进程将伴随产业链洗牌、能源革命和国际竞争,最终加速全球零碳交通的实现。

  航空发动机产业作为典型的复杂巨系统,其产业链条高度延展,纵向贯穿冶金工程、化学工业、电子信息、先进材料、高温涂层技术、电控系统集成等多个核心工业领域。

  正是由于这种高度复杂性和跨领域特性,我国在航空发动机的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领域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技术储备存在结构性短板,研究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协同攻关合力;另一方面,科研成果向工程化应用与产业化转化的通道存在梗阻,转化效率亟待提升。

  由此导致两大突出矛盾:一是不同管理体系下课题重复投入造成的资源错配;二是关键技术需求因缺乏有效对接机制而长期形成的技术研究盲区。

  因此,搭建公开的行业交流平台对航空发动机产业发展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行业交流平台可作为破除信息壁垒、促进跨领域 (尤其是军工院所、民营科技企业、高校之间) 深度对话、推动技术供需精准对接、展示创新成果矩阵、探索协同机制创新的关键载体,通过促进知识流动、激发创新势能、整合优势资源,最终服务于构建更为紧密、高效、充满活力的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产业创新共同体,加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与产业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近一年来,国内航空发动机产业交流会议呈现显著的区域集聚特征,核心活动高度集中于上海、江苏等长三角地区,相关会议展现出“高频次、高质量、高规格”的进阶态势。作为我国航空动力产业的战略支点城市,成都近年亦成功承办多场行业顶级峰会。

  展望未来,成都可着力提升会议能级与举办密度,推动构建更为紧密协同、高效运转、创新涌流的航空发动机产业创新共同体。

  6月10日,华微电子正式发布4通道12位16GSPS射频直采ADC芯片,性能比肩国际顶尖水平,是中国在高端模数芯片领域的里程碑式突破。该芯片以16GSPS采样率、10GHz模拟带宽、-154dBFS/Hz超低噪声谱密度等核心指标,全面比肩国际顶尖厂商 (如ADI、TI) 的同类产品,并通过全流程自主设计与国产工艺实现技术闭环。

  高端ADC芯片是雷达、通信、医疗等战略领域的核心元器件,长期受制于进口导致“卡脖子”风险。当前国内高端ADC市场由亚德诺 (ADI) 、德州仪器 (TI) 垄断,两家产品占全国高端ADC份额95%,两家公司产品覆盖从32位超高精度型至20GSPS超高速型。在20世纪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便通过《瓦森纳协定》对高性能的ADC芯片进行管控,高端ADC芯片甚至完全禁运到中国。

  2025年模数混合信号芯片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达820亿美元,中国占比超30%,预计达到240亿美元。5G/6G通信、智能汽车、AI算力等需求巨大,通讯基站需支持毫米波频段 (24GHz-100GHz) 射频直采,推动高速ADC/DAC需求;车ADC用量超20颗,SerDes芯片组 (支持ADAS多摄像头) 单车需求超30颗;数据中心光模块向800G/1.6T升级,超高速SerDes (112Gbps+) 核心组件需求量增加。

  已有不少厂商推出了技术指标能够对标海外领先水平的产品,包括海思、芯海、思瑞浦、圣邦微、纳芯微、联影微电子等都推出了丰富的工业、车规应用的ADC产品,并已经实现大规模的出货应用。然而国际巨头如ADI的AD9213系列采样速率达10.3GSPS,在24位以上精度领域占据绝对优势,国内企业仍存差距,高端医疗设备ADC国产化率不足10%。

  战略意义重大:HWD12B16GA4采用全国产化工艺 (流片和封装由中芯国际、长电科技等完成) ,全流程自主可控,彻底规避国际技术封锁,为军工、航天等关键领域提供了国产替代的核心支撑。在国防领域,该芯片可直接应用于新一代相控阵雷达,使目标识别精度提升5倍以上,并支持对隐身战机的宽频带探测。

  市场影响巨大:作为模拟-数字系统接口的关键部件,可广泛应用于雷达与电子对抗、6G通信、光通信、高端医疗设备、精密仪器、无人机等领域,为前景广阔的核心元器件。HWD12B16GA4的推出预计将在3年内抢占国内30%的高端市场份额,替代进口规模超50亿元24。其技术优势 (如多通道同步、JESD204C高速接口) 可显著降低客户开发难度,加速国产替代进程。

  近日,美国宣布将把钢铁和铝及其衍生制品的进口关税从25%上调至50%,以保护国内产业。而原本的25%关税也仅仅是今年3月才正式加征并实施的。据有关数据显示,去年美国进口价值1473亿美元的钢铝产品,短短半年内美国已连续两次上调钢铝关税。该政策的实施对我国钢铁和铝市场的直接影响较小,但通过贸易转移、供应链重构和国际规则博弈形成的间接影响不容忽视。

  一是直接出口冲击有限。以钢材为例,据我国海关发布的数据,去年我国累计出口钢材11071.6万吨,同比增长22.7%,其中对美出口量仅为89.17万吨,占我国钢材出口总量的0.81%,占比极小。

  二是间接影响需要警惕。去年美国进口钢材前5位的国家分别是加拿大、巴西、墨西哥、韩国和越南,而我国出口到这5国的钢材量分别为67.54万吨、376.21万吨、117.1万吨、819.34万吨和1276.64万吨,若通过第三国转口的贸易路径或将产生一定影响。

  再者,美国关税政策或将加速全球钢铝产业链重构,若引发全球贸易战升级,可能通过产业链传导机制对我国造成冲击。未来应抓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因基建需求带来的钢铝产品新增长点,加快向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拓展,优化出口布局才能对冲外部风险。

  截至6月13日,已有17家车企正式表态承诺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这一集体行动是对国务院3月修订颁布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的积极响应。该《条例》已于6月1日正式实施,旨在切实解决大企业拖欠中小企业款项问题。其中明确规定:大型企业在向中小企业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时,必须在交付之日起60日内完成支付。近年来,以非理性价格战为典型特征的行业内卷现象,已严重制约我国汽车产业的良性发展。

  我国车企面临增收不增利的困境。今年1—4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017.5万辆和100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9%和10.8%。但是利润却不增反降,今年1—4月,我国汽车行业利润总额为1326亿元,同比下降5.1%,跌至4.1%。

  车企延长支付期限转移风险。部分汽车企业依托自身供应链金融平台,上游企业供货后延迟支付,把本该自己承担的融资压力和融资成本,通过这种合同“账期”的方式转嫁给上游供应商,并不断拉长供应商账期。目前,国内整车企业对供应商的支付账期已突破170天,部分企业甚至达到240天以上,较2020年平均延长22天。国际汽车制造商账期普遍维持在50~70天区间,其中德国企业更是将账期控制在40天。

  对车企而言,“整零矛盾”下供应商利润大幅压缩。此前,受车企价格战影响,零部件制造企业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净利润率已从2015年的9%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3.8%,中小供应商现金流储备普遍不足3个月运营需求。

  为了维持运营,供应商被迫采取多种应急措施,一方面不得不依赖成本高昂的短期贷款或应收账款融资,导致财务成本攀升、流动性风险加剧;另一方面,通过减少在关键技术研发、高端人才引进及工艺创新等方面的投入以减少运营成本。

  从短期来看,上游供应商的资金回笼速度将大幅加快,资金链情况将得到极大改善,企业的运营稳定性将显著增强。供应商能更精准地规划生产,稳定原材料采购节奏,减少因资金波动产生的供应中断风险,保障整车生产的连续性。

  从中长期来看,账期缩短有助于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促进产业链整体升级,也有助于降低整个产业链的系统性风险,避免因个别企业资金链断裂而引发的连锁反应。

  近日2025年Regeneron ISEF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一等奖出炉,斯洛伐克的19岁少年,从行业巨头都头痛的真痛点入手,通过逆向推演,挖掘到常见废料——玉米壳的价值,将其作为原料,将Galidesivir每克药物的原料成本由75美元降至12.5美元,为未来药物的大规模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式及可能。

  当前,生物医药领域所提的创新仍然侧重于药物研发创新,政策仍集中于研发链条上的补贴支持,未能聚焦产业或赛道真痛点,在当下产业发展的“瓶颈期”,该类政策的促进作用反而更弱。

  我们认为,未来生物医药领域的研发创新支持需从更微观、更精准的切口切入,围绕研究链条,分赛道挖掘“卡脖子”技术亟须突破的关键节点;围绕生产链条,层层挖掘成本畸高材料,逆向推演探索全新原材料制造方式;围绕临床及疾病种类需求,点状支持现有药物优化改良等,聚焦产业真实痛点,将政策工具由“撒胡椒面”到“外科手术式”支持,形成从上位政策引导到下游技术突破的,高质量创新链条。

  国家数据局综合司组织开展“2025年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发展试点”,明确支持医疗行业可信数据空间试点建设。支持头部医疗机构、科研机构、生物医药与人工智能企业等主体联合,推动基因等多组学、临床医疗、公共卫生等数据资源共享,开展新药靶点智能筛选、精准诊疗大模型研发、医疗资源区域调度等场景应用,推动医药健康“数据-研发-服务-产业”全链条协同创新。

  据调研得知,当前本地生物医药企业对医疗大数据有较高的需求,且以企业为主体,已经拥有小分子、大分子及多肽等高质量药物数据库,更应建立标准化的治理及数据脱敏方式,以现有细分领域数据库为基础,支持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及各类企业主体开放数据,通过可信数据空间,实现数据的“可用不可见”,破除“数据不出院”的禁锢,同时保障数据持有权不变,申报建设试点,抢占“IT+BT”融合先机,赋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免责申明:本站严格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仅分享已标注来源的公开事实信息,不复制原创内容。若权利人认为内容侵权,请于30日内联系,我们将立即核实并删除。网站邮箱;yuzhibolangzi@gmail.com 通知邮箱谢谢!
上一篇:美职联卫冕冠军洛杉矶银河惨遭0-7重创赛季开局12轮不胜2025年6月22日 下一篇:男人晚上7点到12点兼职,揭秘男人7点到12点的兼职生活